很多球友过了新手期后,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这段时间水平似乎停滞不前,明明什么都在练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可是战绩总是平平。很多平时练习的技术总是无法在实战中运用,比如:米字步练得很熟练了,可一到比赛中总是会变得凌乱,打着打着就成了乱跑,连带着击球的手法也跟着变形。常会陷入这样的局面,开始几拍打得有模有样,一旦前几拍搞不定对手,自己就乱了阵脚,于是就会出现“失误”,至少在很多人眼里属于失误,这么一来,好像很多比赛都是由于自己的失误过多造成的。
步法不等于场上移动
可以说这是很多球友都会遇到的问题,亦是通往更高境界的一块绊脚石,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在这个阶段,很多球友没有认识到“步法不等于场上移动”,实战中我们是利用步法在场上移动,而不是用步法替代场上的移动。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晕,举个例子来说明。在实战中,你上网回了对方一个放网,按照米字步的要求,回击完应该立即回到中心位置,而实际情况,你只需要一个小跳退回到发球线与中线的交叉点附近,做击球准备,等待对方回击即可。如果你的回放质量好,对方只能挑球,那么在对方回击的时候,你可以就地迅速转体,用并步或者交叉步后退至后场,回击;如果你的回放质量一般,对方继续回放,这时候你离网前比较近,可以快速回击争取主动。这就是实战中的移动和平时训练中米字步的区别。
步法的基本要点
其实步法还是蛮简单的,无非就是向前移动(类似基础的上网步法)、向后移动(类似基础的后退步法)、向左移动和向右移动的对应的四类步法。羽毛球步法的基本原则:侧转身,横着走。
具体要点:一般来说,左手执拍的人,最后一步一定是左脚,右手执拍的最后一步一定是右脚。向前步法,最后一步是蹬跨步,前脚落地时,脚跟、脚掌外侧依次落地,脚尖自然外展。向后移动,最后一步的重心在最后落地的脚上。当最后一步落地后,另一只脚要跟进半步、拉回身体一侧,适用于所有步法,这样有利于回动或者保持重心不偏移、不影响击球发力。
站位不等于物理意义的中心位置
平时我们在练步法的时候,都会涉及到站位和准备击球这系列动作。站位就是所谓的中心位置,米字步每个单个步法都要求回到中心位置形成准备击球。实际上在实战中这个步骤是非常必要的,唯一不同的是中心位置不一定是步伐练习中的那个物理意义上的中心位置,准备击球也不是每次回动后必须有的。因为在激烈的对抗中获得一个短暂的稳定,不仅可以帮助你弥补体力上的损耗,还能调整状态,让你更从容地回击来球。
当然,这个机会非常难得,需要自己去把握和创造。比如,当你杀完球,除非对方被你一拍打死,否则你需要迅速移动到位进行下一拍的回击;同样的,当你救起对方的杀球,也会很快进入回击的状态,中间根本不会有回到中心位置做好准备接球的机会。所以你需要累计很多经验才能很合理地获得这个短暂的稳定。这个能力至关重要。
能力越强站位选择更多
对于打拉吊战术的球友来说,在后场回击平高球或者劈吊球的时候,应该向双打发球线与中线交叉点前一米处回动,如果时间够,则在偏向击球的半区附近做好准备击球,取得短暂的稳定。这样对方无论回击网前或者回击后场,自己都能照顾到,不过重点还是回击对方的后场球,以求得回击的主动。如果还有时间,不妨在双打后发球线1米处做击球准备;再有时间,那就回到中心位置做击球准备;再有时间,则可以从中心位置再前移半米做击球准备。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选择?这是因为当你回击平高球或者劈吊球时,对方能够正常接球属于第一种情况,此后时间”多“出来是因为对方越来越被动,球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延长了。然而判断对方的回击只有一刹那的时间,这个需要依靠经验的累积。这里要说明的是,回动位置是一次性到位,不是先到了一个点再进入第二点第三点。
能力越强越能前压,往前压的好处在于控制网前力度增强,网前的主动可以逼迫对手起球,从而获得更多的进攻机会。
实际上水平的增长也体现在站位的变化,最初的站位基本上是机械地回到中心位置,随着能力增强,网前调整的能力是最早得到改善的,因此球友会暂时选择稍微靠后的站位,以获得后场的主动。随着后场的能力增加,球友开始寻求更多的机会,这时站位就会选择靠前,争取网前的主动以求更多的机会。
步法怎么快起来?
在羽毛球场上的移动中,步法频率快会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这不是绝对的。李炫一、林丹、桃田要么是黑山老妖一般的存在,要么就是一方霸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步法稳定,似慢实快。这就诠释了步法跑得快并非王道。
在步法中跑得快不如启动快,启动快不如判断快。因此启动在成长期当中是步法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很多羽毛球爱好者比较喜欢研究击球法,而忽视了步法,这是一种走弯路的表现。羽毛球中击球法固然重要,但是步法更为重要。如果跑不到位,再好的手法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按照个人的理解,羽毛球的手法与步法的重要性应该在四六开。